第一百二十六章:朝局失控,李二的第一次挫败!-《大唐: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!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挥了挥手,李世民就这样定下了对河间郡王李孝恭身后事的安排。

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深深地看了一眼皇帝,李道宗脚步阑珊的站回到了自己位置上。

    一个开国公,一个开国县男,一个视同正五品的六转勋官,这便是李孝恭为大唐浴血厮杀所换来的荣光!

    不只是他,在场的许多官员同样有些心寒,再怎样,对李孝恭这样的宗王也应该多几分恩泽吧。

    “臣有奏!”

    正当所有人沉默之际,一道洪亮的声音打破了两仪殿的气氛。

    太子右庶子李百药站了出来,高声道:“贞观十三年,陛下废除世袭制诏,诸藩王都督衔留存情况和出藩情况待考,迄今为止已满三年,臣斗胆请奏,重定大唐治下各都督府。”

    轰!!!

    一石激起千重浪。

    所有的官员不约而同的瞩目李百药。

    “继续。”

    不知何时,李世民已经坐起了身子,给人一种难以言语的压抑。

    “武德七年,高祖太武皇帝复以总管府为都督府,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,大都督常以宗王遥领而以长史代理其职,其余都督则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等。”

    “地方本有刺史掌清肃邦畿,考核官吏,宣布德化,抚和齐人,劝课农桑,敦敷五教,每岁一巡属县,观风俗,问百年,录囚徒,恤鳏寡,阅丁口,务知百姓之疾苦。”

    “何以都督掌督诸州兵马、甲械、城隍、镇戍、粮禀,总判府事。”

    “臣以为除边疆之外,无需设立都督府,且边疆都督府取缔上、中、下三等,律置正三品。”

    “一应外派宗室藩王召回长安,另行安排。”

    “臣附议!”

    太子詹事岑文本、少詹事张玄素、太子左庶子马周、太子家令赵弘智、太子更令杜正伦、太子仆令来济等东宫属官没等朝臣们反应过来,全都站出身附和。

    “臣附议!”

    尚书右仆射高士廉、侍中魏徵、吏部尚书杨师道、礼部尚书豆卢宽、工部侍郎虞昶齐齐出身。

    “臣等附议!”

    跟在他们身后的朝臣多达上百人,乌压压一大片。

    这一幕让其它官员看得目瞪口呆,超过三分之一的朝臣都赞同了这一提议。

    “儿臣附议!”

    吴王李恪又站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臣等附议!”

    紧接着,支持吴王的江南士族、淮南士族官员随之出声。

    “儿臣附议!”

    晋王李治眼神闪烁了下,开口道。

    “臣等附议!”

    一个个关陇门阀的官员瞧见他的身影,想也没想附和道。

    ‘????’

    长孙无忌、褚遂良瞪大了眼睛,晋王在搞什么?

    现在朝堂上只剩下魏王李泰一党没有任何动静,支持东宫提议的官员达到了三分之二。

    “好!好!好!”

    迎着一张张坚定的面孔,李世民右手重重的拍打在扶手上,连着三声叫好,目光从未有过的冷肃。

    东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,借着裁撤内地都督府,提升边疆都督府的权力,如此一来,大唐仅剩下的居延、燕然、云中、东胡、营州五大都督府,其中四个都掌握在了太子手中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都督府一旦被裁撤,那么,李唐宗王们必然无事可做,留在当地除了制造麻烦,别无所用,倒不如全部召回长安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高祖太武皇帝的亲子、李世民的皇子,足足几十个亲王涌入关中,朝堂之上的局势必然会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,三王鼎立的局面荡然无存。

    “陛下。”

    “臣赞同太子右庶子所言。”

    “我大唐现如今四夷宾服,有刺史理政,折冲府治军,地方平靖,都督府已经成为了鸡肋,食之无味弃之可惜,倒不如一并裁撤,仅保留居延都督府、云中都督府、燕然都督府、东胡都督府、营州都督府。”

    “都督府与都护府皆治军两万五千,以为戌边之用。”

    尚书左丞卢承庆以最快的速度动起了脑筋,补充道。

    “儿臣附议!”

    魏王李泰第一时间反应过来,赞同其提议。

    “臣等附议。”

    御史大夫韦挺、黄门侍郎刘洎、太仆少卿柴令武、秘书少监萧德言等人随之附和。

    顿时,整个朝堂都呈现了一面倒的态势,完全没有人否决来自东宫的提议,更没有人察觉到皇帝内心犹如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,压抑至极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