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臣有奏!” 一道突如其来的声音打断了殿内的气氛,几乎所有人朝着声源处看去,全都看见了太子宾客、家令赵弘智的身影。 “准奏!” 龙目一扫,李世民沉声道。 “是。” 赵弘智大摇大摆的走到了殿中央,手捧奏章,高声道:“启奏陛下,臣请北方推行小麦,以替代粟米。” “臣于去岁选种,历时近一年,分别在山东、河北、塞北、陇右等地栽种小麦,已有成效。” “小麦在北方大多数地方完全可以做到一年两种,辅以人、畜肥,亩产可达2石以上。” “此外,臣命匠人参考秦汉时期的水椎,建设了水力磨坊,使小麦可以去除外壳,磨制成粉,庖厨对小麦粉末制食进行了研究,有制食之法137种,悉数记录在册。” ‘我的天呐!’ 一时间,满殿文武百官无不为之震惊。 两季小麦,亩产2石以上,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北方现在种植的粟米等粮食作物,仅次于南方的水稻。 如若赵弘智所言属实,这对于大唐来说,无疑是一件巨大的好事。 而且,从赵弘智的禀报来看,从种植到制食,这已经不是一丁半点的推测,而是完全可以推行的可行方略。 “准奏!” 翻阅了奏章的李世民神情复杂,嘴里吐出一个字。 “臣为太子家令表功!” 吏部尚书杨师道赫然出声。 “臣为太子家令表功!” 朝中支持太子的官员纷纷出声请命。 “拟诏:太子家令赵弘智心系民生,于国有功,特赐开国郡公爵,封号:蓝田。” 俯瞰下首,李世民沉声道。 “臣谢陛下隆恩!” 赵弘智连忙叩首谢恩,脸上止不住的喜色。 当然,他心中充斥着的都是对太子李承乾的感激和崇敬之情。 “呼!!!” 注视着赵弘智的身影,在场所有官员神情变得格外复杂,仅仅是一件农事就封了开国郡公,谁都清楚没有东宫的支持,光靠他一个人怎么可能完成这件事。 “中书令何在?” “臣在!” 房玄龄随之出身。 “命人将蓝田郡公奏章誊抄,发往北方各州刺史府,即日起推行小麦种植。” 尽管心中很憋屈,但李世民并没有因此昏聩,而是直接以诏书的形式下令北方推行小麦种植。 “臣领旨。” 中书令房玄龄立即应声。 此时此刻,心中最为窝火的莫过于魏王李泰,因为这一道诏书下去之后,全天下都知道太子家令的功劳,所有人都会将这功劳视作太子所为,太子必然会赢得北方百姓的爱戴,从而声名大振。 “臣有奏!” 又是一道声音响彻两仪殿。 “还来?” 当群臣再度看过去时,一个个都有些腹谤不已,这一次出面的是太子左庶子马周。 “准奏。” 没有人看见皇帝李世民的双手紧紧的攥着,青筋高高鼓起,内心的憋屈已经压抑到了极致。 “自年初裁撤各州都督以来,宗室藩王多有不轨之事。” “臣以为当召回各王于长安,由宗正寺统一管理。” 马周义正言辞的说道。 ‘???’ 满殿文武百官无不面露惊色。 召回宗亲藩王,全部聚在长安,这是要做什么? 京兆府尹房遗直脸色直接黑了,一旦藩王回京,京兆府绝对是承受压力最大的衙门。 “准!!!” 深深地看了一眼马周,李世民已然明白了,今天这一切都是东宫提前谋划好的。 正因如此,他才会允准马周的提请,他想要看看李承乾究竟在做些什么。 “陛” 不少官员还没来得及反对,就已经闭上了嘴。 魏征死后,朝中再也没有敢犯颜直谏的官员了,皇帝如今是一言九鼎。 “我干!!!” 魏王李泰心中怒骂不止,这么多藩王回京,他还怎么实行造反大计,总不能把这些藩王全杀了吧。 魏王府一众党羽同样被东宫的骚操作所激怒,一个个满脸怒容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