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比如这次幕臣大换血,真要说政见引起的,其实还不如说是形势、政见和政争三方导致的: 形式方面,这开国通商后物价沸腾、民不聊生,朝野回头一琢磨,才发现齐昭早有先见之名啊! 当年黑船来访的时候,齐昭就提出了“五害论”——也叫“通商有害无益论”: 自他国进口之物乃无用之物, 自扶桑出口之物乃有用之物。 以有用之物易无用之物. 乃第一害; 增加出口会引起扶桑物用不足,此乃第二害; 物用不足不足便会引起物价沸腾.乃第三害; 实际获利者为极少数商人,而民众则是真正的实际受损者,为第四害; 纵使以出口物品易金银, 但仍难以补足流失部分,必然导致人不敷出,终成五害。 如今这回头一看,一条条数下来,人家齐昭一条都没说错啊! 当然了,当时开国通商是因为打不过西洋诸国,这就先不提了。 如今朝野都饱受对外通商之苦,于是大家都觉得还是齐昭有远见,那不得仔细看看,这位还说过啥啊,这其中有没有解决办法呢? 一找还真有,那就是“尊王”还有“攘夷”。 于是,民间舆情加上有心人煽风点火,这“公武合体后攘夷”才有了如许大的声势——当然了,齐昭一系实力非凡,也有被捧的资格。 期间倒不是没人提出过异议,比如航海远略策啥的,但都被怼回去了: “齐昭公说的,这也敢质疑?况且这没试过,怎么就知道不行啊!” 等将军家茂亲政,之后又娶了皇室公主,这大势已成,所以幕臣就算反对也不敢表露出来啊,总之,先装个样子好了。 这就是如今的形势,十位执政里连一个坚定武力攘夷的都没有,可面上却都拥护攘夷的公武合体,真是有趣极了。 形势如此,那政见就不重要了,还是搞熟悉的政争好了。 在座的,仔细划分,可以分成大老井伊一系的“余孽”、久世一系的调和派、齐昭一系的支持者和中立的幕臣。 这大老井伊一系的“余孽”,有两位老中一位大目付,松平信义、胁坂安宅和驹井朝温: 这里面,松平信义和井伊家是姻亲,当时彼此走的很近; 胁坂呢,尽管后来闹生份了,但胁坂之前是井伊的得力爪牙; 至于驹井朝温嘛,井伊时代还不是大目付,但当时表现挺努力的,因此也跑不了。 之后是久世一系的调和派,本来松平信义可以算他一伙的,但如今他失势了,因此调和派就只剩下久世一人而已。 如今是齐昭一系的支持者最多,大老松平庆永加上三位新任老中板仓胜静、水野忠精和井上正直,共计有四位之多——其实胁坂如今也算这一系,但大家都不敢信任他,没办法,跳反的次数太多,有前科啊。 剩下的中立是两位大目付,伊泽政义和大久保忠宽,这两位秉承了大身旗本的传统,谁在中枢支持谁,要说忠心,那也是给公方样家茂的。 综上所诉,这井伊“余孽”、久世调和派、齐昭一系和中立幕臣,人数比例为3:1:4:2,其中井伊“余孽”都夹着尾巴作人,人数多也没毛用。 可政争要真能按数字计算就好了。 举个例子,和水野忠精一门的水 野忠宽,是井伊提拔的“御侧御用人”,尽管忠精并未明显倒向井伊,可当时他也跟着侧用人忠宽沾了不少光。但如今老中水野忠宽却倒向了井伊的死对头齐昭一系。 再举个例子,如今倾向齐昭一系的老中井上正直,和板仓、胁坂都有姻亲关系,可他过世的正室,却是松平忠固的女儿——忠固和久世小舅子阿部正弘交情甚深。 所以啊,别看大家都瞧不起胁坂安宅,认为他是个里切者,其实,人家胁坂就是粗暴直接了点,这大哥别说二哥,谁还没向人捅过刀子啊——就算现在没有,以后肯定也会啊,常在河边走,哪有不湿鞋。 如今执政的大老松平庆永,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: 不但小朝廷和幕府闹得不可开交,可幕府自己,内部也是一团稀烂——看着一团和气,可实际上各有各的打算。 但自己摘的瓜,无论如何也要自己吃完啊。 第(2/3)页